733章 又一只攔路虎
所謂通氣,是肺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而換氣是肺泡與毛細血管進行氣體交換,嚴重肺部感染傷害的不僅是通氣,還有換氣。
肺部感染一旦失控,可能引發呼吸衰竭,最后依靠ECMO支持呼吸,到那個時候基本上九死一生。
“依照痰的顏色,很可能是金葡菌,我們先經驗用藥,只要不是MRSA就有希望。”潘主任當下決定。
作為創傷ICU的主任,經常與感染打交道,潘主任處理起來得心應手,只是在臨近手術前出現這種情況,潘主任也有壓力。
當天夜里陸江蓓發熱,潘主任親自趕來醫院,對發熱的原因進行排查,這種創傷后感染,大多幾種原因:傷口感染、體內積血部位出現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等。
對這些原因進行排查后,確認感染來自肺部。
究竟是病毒性還是細菌性,如果是細菌感染,究竟是什么細菌,一般需要進行細菌培養,但是這樣時間太久,會耽誤治療。
所以在沒有細菌培養結果之前,需要經驗用藥,依據痰的顏色、性質、粘稠度等等,來判斷究竟是什么微生物。
醫學是循證科學,但是歸根到底也是經驗科學,無論如何,它脫離不了對經驗的依賴。
“吸痰要勤快一點,用纖支鏡吸痰。”潘主任吩咐正在吸痰的護士。
陸江蓓現在四肢與軀干的肌力都是一級,或者略微比一級高那么一點,所以呼吸肌沒有力量,連呼吸都困難,根本談不上咳嗽排痰。
呼吸機只能輔助呼吸,并不能幫助排痰,痰液的蓄積極易引起感染。
普通吸痰管操作的深度十分有限,只能深入主支氣管,而纖支鏡可以深入到3-4級細支氣管,甚至更加深,所以,在纖支鏡輔助下吸痰,比普通吸痰好很多。
纖支鏡是呼吸內科技術,往往由呼吸內科醫生操作,三博很多醫生在綜合外科的影響下,開始涉獵邊緣和交叉專科,形成復合技術能力。
周醫生幾乎掌握了各專科的基本技術,比如呼吸內科的纖支鏡,消化內科的胃腸鏡,腎內科的透析,胸外科的胸腔閉式引流等等。
這些技術原本分散在各個專科,如果有需要,以會診的形式邀請專科醫生來操作,現在有了周醫生這樣的復合型醫生,不用這么麻煩,周醫生自己單獨操作。
周醫生開始在纖支鏡下吸痰,他留取幾分標本送檢驗科做細菌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