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2章 一塌糊涂
鄭保勝的手術先是俯臥位,完成內臟和大血管的松解和歸位,以恢復它們正常的位置,正常的走行,以適應矯形后的形態,否則牽拉會將心臟和血管撕裂。
然后再在俯臥位進行脊柱側彎矯形,手術過程復雜,想想都讓人頭痛,必要時的時候,還要使用體外循環,對血管進行橋接和延長,以適應新的胸腔解剖。
現在,明顯手術室的人員有些不夠用,無法支撐科室未來的發展,以前總綜合骨科走輕量化路線,所以手術室只有一個麻醉師、兩個護士,如果臨時需要人員,從醫院大手術室借調人員。
以后外科研究所,肯定走的是重型武器路線,這幾個人完全不能適應需要。
楊平向醫院提交了人員需求表,還需要一個麻醉師、兩個護士。
消息一傳出,三博醫院的醫生護士搶著來外科研究所。
但是要進外科研究所,不是那么容易的。
麻醉醫生必須是博士,學歷學位雙證全日制博士,在職的、同等學力申博的不行;護士必須本科,也要求全日制本科,通過高考考入的本科,不是自考,也不是成教本科。
本科護士在沿海一帶大醫院還是有一定數量,但是相對于專科護士,也不算是大群體,護士目前的主體還是專科。
需求的人數太少,報名的人數太多,必須要有一個高門檻,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李教授做楊平的助手,他要親眼目睹這臺手術的全程,即使失敗,也可以從中吸取教訓,醫學總是要朝前進步,進步就需要犧牲。
當年心臟外科剛剛興起的時候,很多國家的醫生跑到美國進修,然后回去匆匆開展心臟外科,他們大多數以前都是技術精湛的普通外科醫生,從未在心臟上做過手術,進修時也只有觀摩,操作只限于在模型或者動物上實施。
也就是,這些培訓完的醫生,從未在人體上做過手術,他們回國后要獨立開展心臟手術,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這個過程要付出犧牲,所以他們早期的手術病人,鮮有能夠活下來的。
這是殘酷的事實,醫學的特殊性,沒有動手的機會,永遠不能成長,不能成長,永遠無法成為技術精湛的醫生,就會陷入死循環。
如果是成熟普及的專科,科室的老師可以手把手帶教,可是新興的學科,當年能夠做心臟手術的醫生全世界也就那么幾個,沒人能夠手把手帶教幾年。
所以在一次又一次失敗之后,一個熟練的心臟外科醫生才能成長起來。
到了李教授這個時代,已經是心臟外科非常好的時代,老師可以手把手地帶教,避免病人付出巨大的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