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 當個煤老板,真香!
運輸公司從兗礦,直接拉煤到港口,除了正常運費之外,一噸還能賺個兩三塊錢的差價。
而在當時,煤礦要么是國營的,要么是集體的,那些國營大礦技術好,產量大,效益是有保障的,那種鄉村集體的小礦,采礦手段還比較的原始,基本上全靠人力操作,經營都是比較困難的。
一般的村集體,也沒有錢對于集體的煤礦進行投資,干脆就承包出去,甚至層層轉包,利潤空間自然就縮小了。
再加上當時三角債橫行,煤礦行業也是重災區,一年賣煤的錢,年底能要回來兩三成就算是不錯的了。
當時的煤老板也并不像未來那么的風光,甚至有些可憐。
很多煤老板要么是在要賬,要么是處于要賬的路上,有些人一年到頭什么事不干,就是要賬,只有三十回家過年,大年初六接著出門要賬。
那時的煤礦工人也會陪同煤老板四處要賬,名義上是陪同,實際上是監控,怕煤老板跑路,錢拿不回來了。
到了1993年,煤炭行業的轉機出現了,國家開放了除電煤以外其他的煤種的知道價格,煤炭產業也迎來了第一波發展浪潮。
1993年到1997年,是國內小煤礦生長最野蠻的幾年,那幾年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監管力度也不夠,煤炭產業發展過程中,免不了會出現很多破壞環境、破壞耕地,甚至是一些嚴重的違法事件。
就比如寶強的處女作《盲井》,原型就是那個時代小煤礦的事情。
煤炭產業的這一波好日子,一直持續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后,能源需求大減,煤炭價格也大幅度回落,煤炭行業第一波紅利算是結束了。
亞洲金融危機對于中國的經濟影響雖然不大,但1997年的時候,中國還是煤炭凈出口國,而且主要就是向東亞地區出口。
東亞恰恰是亞洲金融危機的重災區,當時東亞各國經濟幾近崩盤,大量的企業倒閉,對煤炭的需求自然也大幅度減少,因此國內的煤炭價格,才會受到影響。
緊接著在1998年,煤炭管理體制也進行了改革,煤炭工業部被撤銷,原本屬于煤炭部管理的終點煤炭企業,也被下放到地方。
整個煤炭行業也迎來了苦日子,大部分的煤礦都是負債經營,越是小煤礦,負債的情況月嚴重。
挖煤本來就辛苦,若是還不賺錢的話,自然就無人問津,那時候還在從事采煤工作的,大部分是實在無路可走的人。
也是在這一段時間,無論是煤炭企業,還是煤老板,都紛紛將煤礦低價甩賣,而李衛東的東山礦業,也是在那個時候抄底的。
像是泰豐礦和泰盛礦那種價值十億的頂級大礦,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哪怕是價值上億的煤礦,也都在大型煤炭企業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