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5、青木幫
夏景行話音剛落,臺下就“嗡嗡嗡”的討論了起來。
夏景行帶來的這兩個消息著實有點令大家感到震撼,所以才忍不住交頭接耳起來。
復興半導體魔都工廠是去年建成投產的,生產90納米芯片。
也就過了一年時間,制程工藝竟然上了一個臺階,跳到了65納米。
雖然還沒正式量產,但發展速度已經非常令人感到好奇和佩服了。
朱一明、虞仁榕等青木系芯片企業家創辦的企業基本都是芯片設計公司,他們大多都拿到了復興工業產業基金投資,屬于復興系。
那么自家設計好的芯片需要找制造工廠代工,自然得優先考慮復興半導體或者華芯國際。
只有工藝不達標或者產能不足的情況下,肥水才流外人田。
此時這群青木幫企業家全都看向了跟他們坐在一起的鄧鋒和陳大同、武平,三人管理的基金都有參股復興半導體或者認購了千億產業基金份額,猜測兩人應該知道一些內情。
鄧鋒看了看左右,小聲的為身旁眾人解惑道:“華芯國際有不少骨干成員已經加入了復興半導體。”
這么一說,眾人立馬懂了,原來是華芯國際的技術底子。
眼下華芯國際與灣電的官司還沒正式畫上句號,所以與復興半導體的合并工作一直卡在那,沒有再往下進行。
但夏景行根本沒有多余的時間可以耽擱,于是就想出了這么一個辦法,華芯國際一邊繼續與灣電打官司周旋,一邊抽調骨干精英幫助復興半導體升級制程工藝。
等到與灣電的官司正式一結束,復興半導體就立馬與華芯國際合并,同時由于雙方團隊早就開始了融合,等到正式合并的時候還能節省不少的團隊磨合時間,把更多精力用在追趕先進制程上面。
日后的芯片首富虞仁榕此時剛從京城最大的芯片二道販子轉型沒兩年,旗下的韋爾股份也沒掌握什么先進的芯片設計技術,設計的電源管理芯片、TVS瞬態二極管、MOSFET都屬于技術門檻比較低的產品。
經校友鄧鋒和陳大同推薦,前段時間才拿到復興工業產業基金投資。
此刻他盯上了復興工業的供應鏈,滿臉堆笑的問坐在身旁的陳大同:“陳師兄,復興半導體升級變成了IDM廠商,應該不會自己做電源管理芯片吧?”
陳大同是1977年恢復高考第一年考入青木大學的,是當時77屆唯一的半導體產業學生,也是國內首批半導體專業博士,連續創辦了豪威、展訊兩家芯片上市公司,在業內和青木校友圈的威望都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