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社交網絡下的地球村
吳英點頭,一臉追憶道:“1985年,我到美國新澤西州理工學院攻讀碩士學位的時候,身上一共帶了30美元。
飛機上買啤酒喝花了1美元,下飛機的時候,有個小女孩端著一個募捐箱朝我走來,問我是東瀛人嗎?
&; 我給了她2美元,告訴她,我是中國人。然后就帶著27美元闖美國了。”
鄧鋒很是感慨的說道:“我是1990年到新澤西州立大學攻讀計算機碩士的,當時寄宿在一戶美國人家里。
一邊在餐廳刷盤子,一邊還要幫寄宿家庭做家務,除草、洗車、修房子、修家具。”
陳宏點頭,“我是19歲從西安交大畢業的,然后1985年來到美國,當時中國人在這片土地上,想要成功,只有兩條路,要么當廚師,要么當工程師。
我選擇了第三條路,我要當老板,我要躋身硅谷主流商圈!”
陳宏的語言感染力很強,說話聲音也很洪亮。
每個人都從他說話的語氣和眼神中,看到了那種渴望成功、渴望被認可的堅定。
朱敏微笑道,“跟你們比,我36歲才到美國,當時是1984年,我老婆孩子還在國內,就我一個人孤零零地在美國求學。
但我根本不怕吃苦!
我在人道洪流時下過鄉,插了八年的隊;改革開放后老三屆,1981年從浙省農業大學拖拉機設計與制造專業畢業,分配到冰箱廠到廠長……”
謝青也分享了一下自己的留學生活,他和鄧鋒是清華同學,也是1990年到的美國,求學期間同樣吃了不少的苦。
邵一波比這群人年輕了足足十歲,但他卻同樣是1990年到美國留學的,因為他讀的是本科。
他給眾人分享道:“我17歲,也就是高二的時候,申請到了哈佛大學的全額獎學金,當時大陸每年只有幾個名額,老師和同學都覺得我異想天開……”
夏景行在一旁聽得暗暗點頭。
誰說知識不能改變命運?